找到相关内容423篇,用时4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八正道的普世积极作用

    佛教徒两千年来一直着力的重心所在。佛教称“世间苦”,但佛法修行实践者又肩负着净化世间、建设人间净土这一神圣使命。  为了实践这一使命,我们应首先强化佛教有关业力、依报、正报理论的研究和阐述。  佛教在其...八正道”必须身体力行,并在此基础上向世间众生持续、广泛、深入地宣扬“八正道”,劝导一切众生均能习修八正道。要知道,八正道是八万四千法门的核心,不论南传、北传或藏传,三大语系佛法的基础都是八正道。所以,...

    愿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04639337.html
  • 佛教徒讲求利益吗?

    中称作净财。对于这样的净财,作为佛教徒也不必避之惟恐不及。因为财富也是行菩萨道不可或缺的工具,有了足够的资粮,我们才有能力造福社会大众。   对于在家信徒来说,职业的选择非常重要。整个佛法修行的纲领...说到利益,还涉及到思想境界的问题,即不能对我们所做的一切有所执著。社会上的人每做一件好事,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叹和恭维,要知道对名的希求也是我们修行的障碍。若为人读诵、讲解经典时有心追求利益,那么所得就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80640637.html
  • 出离心--洛卓龙寺显培喇嘛问答录

    ,可以以一个出家人的身份修行佛法,也可以以一个在家人的样子来修行佛法。出家与不出家的意义也就不大了。  出离心的关键不在于出家与不出家,而在于对佛法的信心,和寻求解脱的信心。  问:在家的居士,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做一些与工作和生活相关的事情,而这些事情往往都是没有意义的,这与出离心有没有违背?我们应该怎样妥善处理?  答:从佛法修行上来说,我们最好是完全放下世间法里的东西,去一个清净的地方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81540650.html
  • 星雲大師半生夢圓

    變,不同的場所,會帶來另一番感覺,也吸引不同階層的觀眾。  「以前的人對佛教的印象是山林佛教,出家人應該躲在深山修行。但是佛陀的弘法方式是走進人間,所以佛法應該在生活中實踐。要改變山林佛教的形式,則必...佛法修行的指標,是扭轉乾坤的關鍵,如今以歌頌唱出,容易琅琅上口,既有視聽之娛,更能加深觀眾對經文的印象,受用無窮。  「星雲大師希望弘法可以配合現代人的腳步。社會不斷在變化,如果弘法的方式不能緊貼步伐...

    徐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75745135.html
  • 浅论西游记中的隐喻

    现在我来回答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,为什么不能让孙直接把经取回来给唐僧?   因为理论上的知识不能取代真实的经验。   这看似一个很简单的道理,但在佛法修行上却是一个极严肃,也是极难跨越的障碍,太多人把阅读佛经所得到的知识当作是自己的智慧,这在佛法来说,称为“所知障”,在禅宗,这种人被称为“知解宗徒”,是要被痛打棒子的。   一个修行人向一个禅师问法,他得到的很可能不是具体的文字答案,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34748421.html
  • 止观法门的信解行证

    同理的认识,唯佛法是我们真正的无漏清净究竟法,僧是依佛法修行的传承者。若能成就净信方能从信解上起精进修行,不断的从日用的行事中禅修与去体验。 经云:“信有三种:信实、信德、信能”。所谓信实者是...。若不修学佛法而在完全不觉的情况下,则一切受环境的支配。学佛经凡位以至圣位,都必须经过信解行证。 佛法的大海,非信莫能入,经云:“信为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”。在学佛的过程中,以信为最优先,...

    王文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5152080.html
  • 憨山德清的入世理论与践行

    在憨山一生不断实践世间法的同时,也不忘从理论上论证佛教入世修行的合理性、必要性,在佛法内部为其经世行为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,使憨山的入世修道从内到外都能圆融无碍。他认为佛教源出“一心”,以“无我”为体,以“利生”为用。佛法修行本始自人乘而建立,而众生本在世间,故佛教要发挥度世利生之用必不能离世间,“舍人道无以立佛法,非佛法无以尽一心”。他目睹教门之凋敝,民生之苦楚,身体力行大乘佛教的菩萨行。同时深谙...

    康蕾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14152201.html
  • 佛法对心理问题的解决——讲于第五届海峡两岸心理辅导论坛

    佛法修行的目的,一是解脱,一是成佛。  所谓解脱,其实并不玄妙,简言之,就是代表着心灵的自由。每个人都有许多烦恼,每解除一种,心灵就能从这种烦恼制造的束缚中解脱出来。现在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躁动时代。这种...之困扰的问题。  那么,人类是否永远无法透彻世界真相呢?从佛法角度来说,生命虽是迷惑的显现,但本身也蕴含着无限智慧。修行,就是通过闻思修来开发内在潜力。一旦启动这种智慧,就有力量破迷开悟,从无明状态中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82454733.html
  • 拈花微笑──漫谈“禅宗”的缘起、传承与真谛

    本是梵文Dhyana音译“禅那”的略称,意译为“静虑”,原是佛法修行的法门之一,以心系一境,进入定境为旨归。至于禅宗所谓的禅,与禅那、禅定的意义,并不全然相同;它意谓著对本心自性的体证,或是对宇宙本体的顿悟。  “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;点出了禅宗和其他教派修行旨趣的不同。不以礼拜、坐禅、读经等外在的修习形式为重,禅宗提倡以般若智慧向内观照,直接参证自心真性。《六祖坛经?机缘品》说:“但见本源清净,...

    陈清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62158918.html
  • 无明是什么

    当然没有。如来藏也是如此,没有生灭运动,没有见与被见。法界本性,究竟圆满,遍于十方。没有起灭活动。 当我们知道了身心本无,生死本空,起灭为幻。这才是佛法修行的第一正见,更是诸佛菩萨因地发清静心的根由。末...虚空者即空花相。亦不可说。无知觉性。有无俱遣。是则名为净觉随顺。 诸佛如来最初修行圆觉智慧的时候。知道这身心均是空中虚幻的花朵,也就没有了轮回,更没有身心去受生死,去转世、去托生。 这不是造作出来的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52775214.html